清风文苑
【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一直延续着的无声家风
发布时间 : 2017-01-13 00:00
来源 : 本站资源
浏览次数 :
周村区政府办公室 肖震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不善言谈,默默无闻操劳一辈子,并没有对家风进行刻意的总结提炼。时至今日,我已迈入而立多年,首次思考这个问题,却感觉“家风”二字对我既模糊又显得那么清晰。我的家风是什么?是父母多年来的朴实无华,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要“实在”。“不管对谁都要实实在在的,偷奸耍滑的人不长久”。这可能是我家念叨最多,也最能靠的上家风的一句话。记得自己6岁多的时候,跟随父母到了父亲的单位居住,一住就是十八年。这十八年里,虽然平平淡淡,但每次回想都会对“实在”二字有一份感悟。那个时候,管理处基本上每一名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会到父亲所在灌所锻炼实习,母亲则主动把这些年轻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的琐事揽了过去,平时遇到有人值班也都是邀请到家里一起吃饭。“老嫂比母”是那些年他们对我母亲的评价。后来,父亲单位为改善食堂伙食,养了几头猪、开了一小片菜园,职工们纷纷向所长报告,让母亲当临时工养猪、种菜,也补贴一下家用。尽管每月只有10几元钱,但母亲依然干得有声有色、劲头十足。再后来,父亲当上了所长,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辞掉,换上了一名年龄更大的职工家属……那个时候,父亲所在灌所承担着引孝妇河水入萌山水库的重要职责,记得灌渠上有一座小桥,每年收玉米后都会有大量秸秆在桥下淤积阻碍引水,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靠人力站在水里一点一点往外掏,每次掏完身上都会被顺水而下的秸秆划得紫红一片。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父亲,那么多叔叔,为什么你还要去干?他只是说,咱不先下去,光让人家去干,谁心里舒服?再后来,父亲在一次加班后,骑着单位配给的摩托车回老家,出了事故,整个膝盖粉碎性骨折。住院期间处里领导去看望,问父母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尽管提。他们异口同声说没有,只说给领导添了麻烦。伤好出院,父亲第一时间向单位递出报告,请求撤去职务,因为自己的事故让单位蒙受了损失……那时许多说他们傻的人,后来都成为了朋友,甚至成为了多年的挚交,直到现在还要偶尔聚在一起回忆那些过去。 要“孝顺”。有一次吃饭,父亲告诉我:“交朋友很关键的一点是看他孝不孝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能不管不顾,对朋友就决不会真心相待”。这句话至今一直是我交友的基本原则。“百事孝为先”。父母就是用他们实实在在的举动,默默影响着我、教导着我。我上初中的时候,近80岁的外公因前列腺炎引发脑梗,我大舅常年卧床无法照料,父母毅然将外公接到了周村的家里,一住几年。这几年里,父母每天为外公擦洗身子,照料得无微不至,为了夜间能让外公及时找到他们,专门在床边安上门铃,只要外公一按开关,父母就能第一时间知道并赶过去,我每个夜晚基本都能听到父母悄悄起床、急匆匆往外公房间跑。期间外公数次住院,基本把家里的积蓄花光。记得一次,外公突然给父亲说,他不吃肉了,吃点青菜就行。父亲诧异地问,肚子不舒服?消化不了?80岁的老人哭着说:去你哥那里把我的退休金拿过来用吧。父母哭了,但依然用责怪的语气告诉外公:别操那个心,我们有钱。依然一如既往得,直到外公去世。后来,爷爷病重,一家人也是如那些年,倾心照料。记得爷爷弥留前的一夜,有一口痰憋得喘不上气,因为没有吸痰设备,父亲和小叔轮流把管子伸进爷爷喉咙里用自己的嘴帮着爷爷吸……直到今天,奶奶也80多岁了,时常生病,父亲和大伯、叔叔轮流在家里照顾。我曾问奶奶,到周村去住吧?奶奶说,我还能动,多陪陪你爷爷…… 要“干净”。八十年代,农村流行翻盖房子,往往万把块钱就能在宅基地上翻盖出好几间砖瓦房。那个时候,父亲在单位干工程,因其实在、卖力深受领导赏识,承诺由单位无偿提供砖瓦、水泥、沙子,让父亲尽快找人将家里的三间土坯房翻盖一遍,让我们娘俩能过得好一点。这对于每月二三十元收入的我们家,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父亲只是感激地说了声“谢谢”,我们却始终没有盼到大砖瓦房的建成。我们三口人生活在20多平方的房子内,直到我24岁参加工作。关于房子,我傻笑了两次:第一次是从父亲单位的10平方单身宿舍,搬进了总面积20平方米、里外两间的宿舍,第二次是参加工作后第一次住进了自己的楼房。记得那一次,装修后尽管忙了一上午,吃的也是临时买的油饼,但自己就是忍不住想笑,没有什么缘由,就是想笑…… 思绪的闸门一经打开,记忆的流水迎面而来,过去的点点滴滴瞬息充满了脑海,使我不能自拔…… 如今我已为人夫、为人父,岳父、岳母和妻子同样实在、孝顺、不愿沾公家的便宜,这可能是冥冥中的轮回,也可能是有始有终的因果。我们经常给3岁的孩子说,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孝顺,对他人要尊重,对小朋友要友好……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不善言谈,默默无闻操劳一辈子,并没有对家风进行刻意的总结提炼。时至今日,我已迈入而立多年,首次思考这个问题,却感觉“家风”二字对我既模糊又显得那么清晰。我的家风是什么?是父母多年来的朴实无华,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要“实在”。“不管对谁都要实实在在的,偷奸耍滑的人不长久”。这可能是我家念叨最多,也最能靠的上家风的一句话。记得自己6岁多的时候,跟随父母到了父亲的单位居住,一住就是十八年。这十八年里,虽然平平淡淡,但每次回想都会对“实在”二字有一份感悟。那个时候,管理处基本上每一名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会到父亲所在灌所锻炼实习,母亲则主动把这些年轻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的琐事揽了过去,平时遇到有人值班也都是邀请到家里一起吃饭。“老嫂比母”是那些年他们对我母亲的评价。后来,父亲单位为改善食堂伙食,养了几头猪、开了一小片菜园,职工们纷纷向所长报告,让母亲当临时工养猪、种菜,也补贴一下家用。尽管每月只有10几元钱,但母亲依然干得有声有色、劲头十足。再后来,父亲当上了所长,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辞掉,换上了一名年龄更大的职工家属……那个时候,父亲所在灌所承担着引孝妇河水入萌山水库的重要职责,记得灌渠上有一座小桥,每年收玉米后都会有大量秸秆在桥下淤积阻碍引水,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靠人力站在水里一点一点往外掏,每次掏完身上都会被顺水而下的秸秆划得紫红一片。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父亲,那么多叔叔,为什么你还要去干?他只是说,咱不先下去,光让人家去干,谁心里舒服?再后来,父亲在一次加班后,骑着单位配给的摩托车回老家,出了事故,整个膝盖粉碎性骨折。住院期间处里领导去看望,问父母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尽管提。他们异口同声说没有,只说给领导添了麻烦。伤好出院,父亲第一时间向单位递出报告,请求撤去职务,因为自己的事故让单位蒙受了损失……那时许多说他们傻的人,后来都成为了朋友,甚至成为了多年的挚交,直到现在还要偶尔聚在一起回忆那些过去。 要“孝顺”。有一次吃饭,父亲告诉我:“交朋友很关键的一点是看他孝不孝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能不管不顾,对朋友就决不会真心相待”。这句话至今一直是我交友的基本原则。“百事孝为先”。父母就是用他们实实在在的举动,默默影响着我、教导着我。我上初中的时候,近80岁的外公因前列腺炎引发脑梗,我大舅常年卧床无法照料,父母毅然将外公接到了周村的家里,一住几年。这几年里,父母每天为外公擦洗身子,照料得无微不至,为了夜间能让外公及时找到他们,专门在床边安上门铃,只要外公一按开关,父母就能第一时间知道并赶过去,我每个夜晚基本都能听到父母悄悄起床、急匆匆往外公房间跑。期间外公数次住院,基本把家里的积蓄花光。记得一次,外公突然给父亲说,他不吃肉了,吃点青菜就行。父亲诧异地问,肚子不舒服?消化不了?80岁的老人哭着说:去你哥那里把我的退休金拿过来用吧。父母哭了,但依然用责怪的语气告诉外公:别操那个心,我们有钱。依然一如既往得,直到外公去世。后来,爷爷病重,一家人也是如那些年,倾心照料。记得爷爷弥留前的一夜,有一口痰憋得喘不上气,因为没有吸痰设备,父亲和小叔轮流把管子伸进爷爷喉咙里用自己的嘴帮着爷爷吸……直到今天,奶奶也80多岁了,时常生病,父亲和大伯、叔叔轮流在家里照顾。我曾问奶奶,到周村去住吧?奶奶说,我还能动,多陪陪你爷爷…… 要“干净”。八十年代,农村流行翻盖房子,往往万把块钱就能在宅基地上翻盖出好几间砖瓦房。那个时候,父亲在单位干工程,因其实在、卖力深受领导赏识,承诺由单位无偿提供砖瓦、水泥、沙子,让父亲尽快找人将家里的三间土坯房翻盖一遍,让我们娘俩能过得好一点。这对于每月二三十元收入的我们家,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父亲只是感激地说了声“谢谢”,我们却始终没有盼到大砖瓦房的建成。我们三口人生活在20多平方的房子内,直到我24岁参加工作。关于房子,我傻笑了两次:第一次是从父亲单位的10平方单身宿舍,搬进了总面积20平方米、里外两间的宿舍,第二次是参加工作后第一次住进了自己的楼房。记得那一次,装修后尽管忙了一上午,吃的也是临时买的油饼,但自己就是忍不住想笑,没有什么缘由,就是想笑…… 思绪的闸门一经打开,记忆的流水迎面而来,过去的点点滴滴瞬息充满了脑海,使我不能自拔…… 如今我已为人夫、为人父,岳父、岳母和妻子同样实在、孝顺、不愿沾公家的便宜,这可能是冥冥中的轮回,也可能是有始有终的因果。我们经常给3岁的孩子说,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孝顺,对他人要尊重,对小朋友要友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