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
周村古商城管委会 宋亮
我出生在博山,一个以“孝文化”闻名于世的鲁中小城。作为家中的独子,从小在颜文姜的传说中长大,或许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父母时常教育我要孝敬老人、和睦友邻,对于“孝”的感知,大多源于父母的身体力行,下面就让我说一下我家“孝”的故事。
我的家庭是典型的中国式传统家庭,父母“按部就班”的扮演着“严父慈母”的角色,从小到大,父亲很少动手打我,不过他那严肃的表情和干销售练就的口才,往往比动手更具威慑力。父亲兄弟姊妹五个,他排行老三,从我记事起,我家离奶奶家的距离不会超过100米,即便是后来住的楼房,他和母亲的日常点滴都时刻将“孝”贯穿始终。11岁以前,家里住的都是平房,父亲每天下班后,都要先去给奶奶家挑水,然后再回家做饭,记得有一次,我大概四五岁左右,早晨起来,父亲叫我去买水煎包,买回家后,让我先拿出五个给奶奶送去,可是年幼的我,根本听不进去,放下就吃,结果遭到一顿数落,无奈,只好赶紧往奶奶家跑,进门后,老太太刚收拾完屋子,就被我的大嗓门惊了一下:“奶,你三儿子的儿子给你来送包子啦,快点吃呀”,奶奶说,你吓死我了,放下吧,快回去吃吧,我答应了一声,临出门时,又问了句“奶,是你哪个孙子给你送包子来?”,她笑着答道,知道了,是三儿子家的,随后我便往家跑。后来,有次家庭聚会,老太太把这事作为席间笑谈给大家讲了,虽然是笑话,童言无忌,但分析事情始终,还是终归一个“孝”字。
1995年,家里终于住上楼房,爷爷在97年香港回归之前就离世了,奶奶家偌大的一个房子,就剩她一个人,虽然父亲几个提出要接老太太一起住,但都被她谢绝了,那年她71岁,大家商量都时常过来照看一下,因为我家离得最近,所以父母去的更频繁一点。从97年开始,在我们小区你会时常看到,每年的九十月份,总有一家会提前卸煤,提前劈柴,准备过冬,每到冬天早晨五点多,总有一家会较早开灯,那是父母去奶奶家生火(投火,博山方言,意为将头一晚盖好的火炉重新烧旺)。时间往后推移,到了2000年,奶奶的身体日益虚弱,查出得了肺心病,照顾老人的责任更重了,从此奶奶的一日三餐,由父母轮流做好送去,其余叔伯去的却相对少,有时我想不通,开始埋怨,父亲总是给我一句话:只要自己尽心就好,不管别人。到了2015年12月,奶奶的身体极度恶化,完全瘫在床上,白天由母亲、姑姑和伯母轮流照看,晚上则由父亲照看,一连两个月,父亲每晚都无法正常入眠,平均每半个小时就要喂次水,还要时常换尿不湿,这样的日子直到腊月十三,中午正在加班的我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奶奶走了,眼泪一时充满眼眶,随即请假回家。忙完两个昼夜,在出丧的那天,街坊邻里来了近百人观礼,很多认识不认识的,见到我,都让我照顾好父母,并给予他们极高的评价,说道老太太能活到93岁,我父母照顾的好是主要原因,在那一刻,我重新梳理了父母对奶奶的点点滴滴,记得奶奶生前说过,有次社区来叫母亲去拍照,评选十佳儿媳,街坊推荐母亲,但被母亲拒绝了,说是自己应该做的,没啥好宣传的,硬是没让社区工作人员进门,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孝敬父母可不就是应该的,根本不图回报。
现在我在周村也成家了,因为工作的缘故,可能两三周才回一次博山,或许是受父母的影响,结婚后,我与妻子商量,每个月给两边老人一定的生活费,或许他们不花给我们存着,但仍旧是做儿女的一片心意,所以自2014年结婚以来,雷打不动,每月给双方老人合计1500元,希望他们能提高一下生活质量,而作为孩子,有时间也希望能尽可能的多陪陪他们,还是那句话“找点空闲,常回家看看。”